您的位置: 首页 活动资讯 品牌活动
【第1讲】杨鹏解读《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17-08-29

2017年8月25日19点30分至21点30分,在盐田阅读沙龙“山川上的中国”系列中国文学讲座第二季第一讲上,著名学者、美国哈佛大学亚洲中心研究学者、掌上国学院创始人杨鹏先生与读者朋友们分享《〈 道德经 〉与道家心中的理想社会》。

杨鹏先生首先简要介绍了老子及他的时代、老子与孔子的关系、老子与人类“轴心时代”同时期的大思想家的思想比较,从全球思想体系的高度考察了老子与道家思想对整个人类思想的影响及其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然后以“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重点讲述了《道德经》中“有”和“无”的关系、由于不同的世界观而导致的道家、儒家理想社会模型的不同、道家的理想社会模型对于今天中国的现实意义。本次讲座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严谨详实,展现了杨鹏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卓越的演讲才能。

在提问环节,杨鹏先生回答了“道家与儒家理想社会的不同”、“道商”、“道德经版本”等多个问题。讲座结束时,现场的许多读者朋友纷纷表现意犹未尽,期待有机会再次聆听杨鹏先生的讲座。杨鹏先生的精彩讲座赢得现场读者热烈的掌声,为“山川上的中国” 系列中国文学讲座第二季赢得开门红。

杨鹏,著名学者、美国哈佛大学亚洲中心研究学者、掌上国学院创始人。杨鹏先生在哈佛大学研究的课题是犹太教、基督教经典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对比研究,他长于将中国传统思想放入人类宗教、哲学思想史背景中进行对比分析。杨鹏先生著作有《成为上帝》《东亚新文化的兴起》《老子详解--老子执政学研究》《为公益而共和》《上帝在中国源流考》《DAO DE JING》最新译本(2016,美国出版)等。哈佛大学著名中国哲学教授迈克尔•普鸣(Michael Puett)称赞杨鹏先生在美国出版的《DAO DE JING》是神奇的成就(Wonderful achievement)。

《道德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有”与“无”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都对中国的思想史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杨鹏认为,“有”与“无”是《道德经》的两个重要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是《道德经》哲学思想的基础,也由此导致了老子与孔子截然不同的理想社会模型。


杨鹏引用了《道德经》第十一章作为他解释“有”与“无”的文本:“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杨鹏认为正是辐条间的 “无”、陶器的中空的“无”,门窗的与墙相对的“无”使它们有了使用价值,用《道德经》里的话说就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用《淮南子》里的话说就是“物莫不因其所有,用其所无。 ”杨鹏进一步解释说,做出“有”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无”。

儒、道不同的理想社会模型

《道德经》中“有”与“无”的概念如果运用到治国方面,那么一个国家的军队、情报部门、司法机构、福利机构都可以称为“有”,这个“有”正是为了创造“无”——老百姓的自由生存和生活空间,一个国家的政府最好是一个有限政府、一个小政府,把该管的事管好,不该管的事决不插手,老百姓在自由的空间里,自然会做好自己的事,并且充满活力。

与道家不同,儒家建议强烈干预和介入普通人的生活,它的“仁、义、礼、智、信、孝、悌”都试图规范普通人的思想和行为,而对于统治者,又冀希望于统治者的“贤”与“能”,《礼记•礼运•大同 》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正是儒家、道家对世界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他们理想社会模型的不同,一个是“贤能者领导的天下为公”(儒家),一个是“自我主宰的天下和谐”(道家)。杨鹏举例说,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正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做到了“无为而治”,而道家的“无为而治”对于今天的中国有特别的现实意义。